DMA拼接
涉及到DMA应用的场景中,往往一方(比如FPGA)以固定Packet大小向DMA写入数据,另一方(比如CPU)也以固定Packet大小读出(或直接在DMA上操作)数据。一般情况下,为了提高DMA利用率,CPU处理的数据结构不一定正好是Packet大小的因子(packed模式),在这种场景下会涉及到数据的拼接问题。
涉及到DMA应用的场景中,往往一方(比如FPGA)以固定Packet大小向DMA写入数据,另一方(比如CPU)也以固定Packet大小读出(或直接在DMA上操作)数据。一般情况下,为了提高DMA利用率,CPU处理的数据结构不一定正好是Packet大小的因子(packed模式),在这种场景下会涉及到数据的拼接问题。
首先, 明确base64并不是一个压缩算法. 但是在某些场景我们可以使用其编码特性达到压缩的效果.
始终是一个俗人,不如就俗下去。
今年的关键词是:婚礼、买房、摆烂。
日常开发过程中,时常会遇到一个类似的需求:将某些二维数据可视化。比如,时间与系统内存、时间与CPU、通道与距离等等。
往常我的做法是在代码中嵌入相关的打印,输出到文件中,然后通过其他语言,比如Python解析并可视化,或者直接使用Python解析并可视化。
长期以往,发现这种做法总是写了很多重复的代码。能不能有一个工具,直接输入数据,然后可视化呢?所以,我写了painter。
当编写一些命令行版本软件的时候,往往需要涉及到命令行参数的处理。网上能搜索到一些参数处理库,但是对很多需求来说,它们太过庞大,一般也只适合作为黑盒使用。
因此,我编写了一个轻量级的参数解析库,tiny_cmdline
,目的就是轻量,让用户容易阅读和定制。
在 《通过返回值’重载’函数》 中提到这样一个需求:设计一个计算函数耗时的接口,针对有返回值的函数,这个接口返回耗时和函数的返回值;对于没有返回值的函数,这个接口只返回耗时。
clockdiff是iputils库下的一个时间测量工具,用于测量两台设备之间的时间差。基本用法是:
|
|
本文主要学习clockdiff测量时间差的原理。
十亿行挑战本是一个针对现代Java的性能优化挑战,该挑战没有什么内容是针对Java独占的,因此尝试使用C++实现,限制为C++17版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