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直对explicit
的认知比较模糊, 在准备智能指针内容的时候, 看到了这个内容, 所以索性认认真真学习一遍.
简单来说, explicit
表达的是: 只允许显示行为, 不允许隐式行为.
要理解上面的解释, 就需要理解哪些是C++的显示行为, 哪些是隐式行为.
显示行为和隐式行为
以下是cppreference的demo源码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|
struct A
{
A(int) { } // converting constructor
A(int, int) { } // converting constructor (C++11)
operator bool() const { return true; }
};
struct B
{
explicit B(int) { }
explicit B(int, int) { }
explicit operator bool() const { return true; }
};
int main()
{
A a1 = 1; // OK: copy-initialization selects A::A(int)
A a2(2); // OK: direct-initialization selects A::A(int)
A a3 {4, 5}; // OK: direct-list-initialization selects A::A(int, int)
A a4 = {4, 5}; // OK: copy-list-initialization selects A::A(int, int)
A a5 = (A)1; // OK: explicit cast performs static_cast
if (a1) ; // OK: A::operator bool()
bool na1 = a1; // OK: copy-initialization selects A::operator bool()
bool na2 = static_cast<bool>(a1); // OK: static_cast performs direct-initialization
// B b1 = 1; // error: copy-initialization does not consider B::B(int)
B b2(2); // OK: direct-initialization selects B::B(int)
B b3 {4, 5}; // OK: direct-list-initialization selects B::B(int, int)
// B b4 = {4, 5}; // error: copy-list-initialization does not consider B::B(int,int)
B b5 = (B)1; // OK: explicit cast performs static_cast
if (b2) ; // OK: B::operator bool()
// bool nb1 = b2; // error: copy-initialization does not consider B::operator bool()
bool nb2 = static_cast<bool>(b2); // OK: static_cast performs direct-initialization
}
|
对类A
来说, 以下是显示行为:
1
2
3
4
5
|
A a2(2); // OK: direct-initialization selects A::A(int)
A a3 {4, 5}; // OK: direct-list-initialization selects A::A(int, int)
A a5 = (A)1; // OK: explicit cast performs static_cast
if (a1) ; // OK: A::operator bool()
bool na2 = static_cast<bool>(a1); // OK: static_cast performs direct-initialization
|
a2
和a3
好理解, 因为就是直接调用A
的构造函数, 这里不存在转换.
A a5 = (A)1;
存在转换, 但是是显示的, 这是用户明确需要转换的, 不是编译器的默认行为, 所以这里是显示转换.
if (a1) ;
这里用户没有明确, 但是因为是if
语句, 所以其expression
是bool
型的, 不存在编译器的隐式行为, 所以这里也可以认为是显示转换.
bool na2 = static_cast<bool>(a1);
同上, 这是用户明确的行为, 不是编译器的行为, 所以是显示转换.
以下是隐式行为:
1
2
3
|
A a1 = 1; // OK: copy-initialization selects A::A(int)
A a4 = {4, 5}; // OK: copy-list-initialization selects A::A(int, int)
bool na1 = a1; // OK: copy-initialization selects A::operator bool()
|
a1
和a4
, 会转换为A(int)
和A(int, int)
, 存在隐式转换.
bool na1 = a1;
用户没有明确转换类型, 依赖于编译器的转换, 所以存在隐式转换.
以上分析了类A
的行为, 对类B
的构造和转换函数都加上了explicit
说明, 所以对类B
, 存在隐式行为的地方将不被允许.
在类B
中以下是不被运行的隐式行为:
1
2
3
|
B b1 = 1; // error: copy-initialization does not consider B::B(int)
B b4 = {4, 5}; // error: copy-list-initialization does not consider B::B(int,int)
bool nb1 = b2; // error: copy-initialization does not consider B::operator bool()
|
比如参考这篇文章中复数运算的例子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|
#include <iostream>
using namespace std;
class Complex
{
public:
Complex( ){real=0;imag=0;}
Complex(double r,double i){real=r;imag=i;}
operator double( ) {return real;} //类型转换函数
private:
double real;
double imag;
};
int main( )
{
Complex c1(3,4),c2(5,-10),c3;
double d;
d=2.5+c1;//要求将一个double数据与Complex类数据相加
cout<<d<<endl;
return 0;
}
|
d=2.5+c1;
存在隐式行为. 所以如果我们给类型转换函数添加explicit
说明后, 编译将不通过, 比如有如下错误:
1
2
3
4
5
6
|
<source>:18:9: error: no match for 'operator+' (operand types are 'double' and 'Complex')
18 | d=2.5+c1;//要求将一个double数据与Complex类数据相加
| ~~~^~~
| | |
| | Complex
| double
|
这时候就需要将d=2.5+c1;
修改为显示的, 这样做d=2.5+double(c1);
就可以了.
添加explicit
说明后, 如果改成d=2.5+float(c1);
编译器也会报错:
1
2
3
|
<source>:18:10: error: invalid cast from type 'Complex' to type 'float'
18 | d=2.5+float(c1);//要求将一个double数据与Complex类数据相加
| ^~~~~~~~~
|
这是很好的, 至少可以规范用户的行为, 用户需要明确知道当前应该是什么数据类型, 因此不会出现因为数据类型导致的超出预期的问题(比如精度或值域).
我尝试在Rust中寻找关于隐式行为的内容(因为我始终认为在默认行为部分Rust比C++做得更安全), 找到了这部分中的一句话:
标准库中有一个函数std::mem::transmute,它可以将任意类型转换成其他类型。该函数是unsafe的,因为它不能保证输入类型的有效位可以表示为输出类型的有效位。确保这两种类型兼容由用户决定。
这句话对我的启发是:
-
所有代码的编译结果"基本"都一样, 那怎么保证代码的安全性? 可以交给人或者交给机器. 比如类型转换的功能, 如果交给人, 编译器就可以大量使用隐式转换, 但是用户就需要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, 是从什么转换成什么, 编译器对此会有什么样的行为, 不然就可能不安全. 如果交给机器, 机器是不相信人类的, 那么编译器就尽量不使用隐式转换, 用户就必须明确转换类型, 确保这些是编译器的允许行为, 不然编译器不允许通过. C++有不少的安全性是交由用户管理的, 所以我们可以写出很灵活的代码, 比如各种类型的隐式转换, 不容易被局限, 但是人也不总是那么可靠.
-
不要只局限于运行期, 编译期也能做很多事情, 不仅仅只有template
. 比如可以在编译期做一些运算(判断/求和等等), 或者像类型检查一样做一些其他的检查等等, 这可能有点magic(元编程容易被这样认为), 但是需要有这种思维或者知识.
explicit is better than implicit
这小结的标题是Python禅宗中的格言, 曾经读过, 但是今天不学习explicit
的话, 可能还回忆不起这句话.
在“如何理解 Explicit is Better than Implicit?"中, 作者谈到了自己的理解, 我认为和《UCB CS61a SICP Python 中文》一周目笔记(一)
中有部分观点是类似的:
- 用户不会惊讶于函数的返回
- 用户不会惊讶于函数的输入
显式行为就是我们通过代码就很容易理解的行为, 而不需要过多了解编译器将会怎么做, 这不仅仅局限于类型转换.
比如在"如何理解…“这篇文章中, 作者举例的read_csv
和read_json
, 是很明显的显式行为, 输入文件名, 输出对应文件类型的内容/对象. 但是read
也没那么差, 比如可以有两个类CSV
和JSON
, 那么他们各自有一个公共接口read
, 通过这个接口可以返回对应文件类型的内容/对象, 这也是不错的, 我认为也是显式的.
怎么运用在自己的代码中? 我认为依赖于代码阅读量的积累. 需要阅读一些通用, 很多人使用过的代码(比如一些开源项目). 我自己写的时候, 也会考虑, 是不是见过类似的片段, 如果见过的, 我会大胆的写, 如果没见过的, 并且也没有其他想法的话, 我也会写下去. 想到围棋中的一个词描述: 定式.
代码也是有定式的. 比如写一个线程池, 会怎么写? 我刚开始会想需要什么接口, 比如add
啊, start
啊, 等等, 慢慢这东西就会变成某项目专用的工具, 迁移性不高了. 但是比如这个超过1k fork/5k star的ThreadPool, 接口很少, 这些是很值得学习的, 可以认为是定式, 代码量不大, 容易看懂. 我想起我们leader对我说的, 大概意思是: 写工具类先写一个通用的工具基类, 再根据项目需求添加功能更丰富的子类, 而不是一上来就根据项目需求开始动手了. 这种思想很有用, 再用线程池举例, 比如可以按照ThreadPool实现一个只有enqueue
方法的基类, 再按照需求实现有start
/stop
/wait
功能之类的子类.